丰富的民主形式 管用的民主实践
丰富的民主形式 管用的民主实践
  • 发布日期:2024-10-15
    来源:《中国人大》杂志2024年第16期
    作者:《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李小健 通讯员 姚瑶
  • 字体:
    [ ]

——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扎实推进和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各级人大的职责使命,也是人大工作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按照广东省委部署要求,坚持守正创新、稳中求进,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积极推动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省域样板,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广东新篇章贡献人大力量。

  

总结实践经验,合力推行“六个一”举措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今年初,中共广东省委作出推动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省域样板的决定。4月28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聚焦推动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省域样板,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楚平在会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论述,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制度载体作用,把全力推动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省域样板作为当前全省各级人大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本届省人大常委会打造的重要品牌,多措并举、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心聚力。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认真总结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创新经验,详细绘制“施工图”、敲定“任务书”,出台了关于“六个一”举措推动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省域样板的工作方案。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有关负责同志向本刊记者介绍,“六个一”举措,即省人大常委会出台一个工作方案、发挥好人大代表这一主力军作用、迭代升级一批静态基层单元、健全一套动态落实闭环机制、形成一系列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理论研究成果、打响一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信息宣传品牌。

推行“六个一”举措,牵头及协办单位涵盖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省人大常委会各工作委员会及各地级以上市人大等,贯穿“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全过程,推动广东各级人大在履职尽责中提高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

随着工作方案的印发,广东各级人大积极响应、迅速行动,立足职责定位,拓展和巩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以实际行动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聚焦主题活动,发挥好人大代表主力军作用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力军。目前,广东省五级人大代表共13万多名,近年来各级人大丰富代表活动内容、拓宽代表履职渠道,在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上取得了很好成效。

从2018年起,每年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的统一组织下,全省四级人大联动、五级代表行动,集中一个月开展“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活动,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推动解决一大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富有成效的代表主题活动,及时回应了人民群众关切,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权益,不仅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也成为新时代广东人大代表工作的特色品牌。

今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按照“集中一个月、履职贯全年”原则,开展“绿美广东·人大代表在行动”代表集中履职月活动。期间,继续延续了往年参与代表多,领导干部代表带头示范作用明显的特点,据统计,全省共有119790名五级人大代表参加活动,占比91.27%,各地共有12471名领导干部人大代表参加活动,其中各级党委、人大、“一府一委两院”及其相关部门中正职领导5296名。

代表履职形式更加多样,全省共组织专题调研2038次,组织视察3282次,组织执法检查625次,约见国家机关负责人266次,8449名代表向选民报告履职情况。

广东省五级人大代表在开展代表主题活动过程中,主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建议。全省共收集群众建议28635件,形成代表建议5037件,当月推动解决19845件,占比69.3%。其中,共收集群众反映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方面的意见建议11021件,形成代表建议2341件,当月推动解决8142件,占比73.88%。

  

用好平台载体,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常态

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大力支持建好用好基层立法联系点、预算工作联系点、代表联络站等一批静态基层单元,推进站点共建共用、融合发展,真正打造成群众身边的“民意窗”“连心桥”“直通车”,形成并构建“代表常在、群众常来、实事常办”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常态。

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头连着立法机关,一头连着基层群众,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缩影。从2015年开始,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探索开展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经过9年的实践,广东目前设有江门市江海区、广州市南沙区2个“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23个省级基层立法联系点和56个基层立法联络单位。

基层立法联系点覆盖面广,畅通社情民意表达,让人大立法工作更好体现人民意愿,顺应人民期待。去年9月1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施行。立法过程中,广东残疾群众吴腾信结合自身经历提出的优化农村无障碍设施建议,就得到采纳。不仅如此,2023年以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先后就立法规划计划稿、省法规草案等征集基层群众“原汁原味”的意见建议达1900多条,有近200条真知灼见被立法研究吸纳。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接下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多措并举,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省基层立法联系点和联络单位设置;开展全省基层立法联系点“创先争优提升效能”活动,建立联系点与立法计划法规项目挂钩机制,健全采纳意见情况反馈机制;召开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工作座谈会,总结交流、宣传推进联系点工作。

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建立预算工作基层联系点,则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创新实践。

目前,广州市天河区人大常委会作为“国字号”预算工作基层联系点,率先开展参与式预算审查监督。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设有预算工作基层联系点34个,包括19个县级人大常委会、5个乡镇、5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5家国有(控股)企业,支持保障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有序参与人大预算决算审查、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工作,切实用好财政资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大代表联络站是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效载体。广东代表联络站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全国率先起步,经历了从萌芽探索到规范推进、从线下到线上、从“重建设”到“重使用”的跨越发展。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有关同志表示,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历来高度重视代表联络站这一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建设,目前全省共建成线下代表联络站12621个,包括镇(街)中心联络站1606个,村(居)联络站10789个,特色行业、产业园区、省际边界、重点项目等创新联络站226个。

下一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坚持集约节约、实用实效,继续加强代表联络站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深入推进网上联络站建设。同时,提出推进代表联络站与各工作领域基层联系点等共建共用、融合发展,把人大工作建立在坚实的民意基础上。

  

创新民主形式,因地制宜探索民生微实事立办制

下水道堵了需要疏通,路面坑坑洼洼需要平整、屋旁的路灯坏了需要维修……调研、走访、接待群众时,五级人大代表常常收到大家反映的各种问题、意见建议。对于这些工程量不大,却属于贴近生活痛点难点的“民生小事”,大家都希望能得到更快速的回应解决。

在高质量办理代表建议和办好民生实事项目的工作前提下,广东各级人大探索创新民生实事动态落实机制,逐渐形成了民生微实事立办制。

“太好了,灯亮了,我们的心也亮了!”在民生微实事立办制的推动下,江门恩平市良西镇下蒲田村的村道装上路灯。一句“心也亮了”,折射出民生微实事立办制解决“小问题”,赢得了“大民心”。

推行民生微实事立办制工作中,揭阳普宁人大开展试点,将五级人大代表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全部录入系统,为每个村配备一个专属二维码,群众有困难即可扫码反映。佛山高明人大推动各镇街分别从本级财政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解决辖区范围内群众迫切希望解决且未纳入当年财政预算的民生微实事项目。江门人大根据民生微实事建议“小、急、难”的特点,要求主办单位必须在1个月内答复代表,符合开工条件的要迅速组织实施,得到群众广泛好评。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广东省各地通过实施民生微实事立办制,聚焦解决一批群众身边的民生小事,快速回应群众关切,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同时,有力激发代表依法履职、主动履职、常态履职的积极性。

透过民生微实事立办制这个务求实效的民主形式,充分说明我国的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加强工作指导,推动有条件的县乡两级,因地制宜探索民生微实事立办制,凝聚各方面共同推动办好办实民生微实事的强大合力。

改革大旗高高举起,时代大潮势不可挡。广东各级人大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高效的履职水平,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参与者贡献者,助力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0

版权所有: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WHRD.GOV.CN 2023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鄂ICP备13016931号-1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1682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