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绿水青山 擦亮生态底色
守护绿水青山 擦亮生态底色
  • 发布日期:2023-12-13
    来源:武汉人大
  • 字体:
    [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近年来,蔡甸区人大常委会全面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聚焦“生态蔡甸”建设,用活监督方式、延伸监督触角、延长监督链条,打出了一套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组合拳”。


思想先行 筑牢生态文明“新理念”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2017年12月,蔡甸区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批准〈蔡甸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规划〉的决议》,这是全市首个由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议。随后,在区委领导支持下,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组织,环保牵头,部门监管”的生态环保工作机制,为最终形成各单位、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蔡甸区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环保世纪行”活动在宣传推动和舆论引导方面的品牌作用,综合运用人大工作、舆论评价、群众评议等多种手段,对贯彻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和问题曝光、警示,依法依规督促取缔和纠正,充分发挥警示教育“惩处一个、教育一片”的作用,使环境保护意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今年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武汉市主题宣传活动在蔡甸区桐湖湿地举行,区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人为蔡甸桐湖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授旗,并为湖北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桐湖基地、武汉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桐湖基地揭牌,并积极谋划将全区人大系统“两山”理论实践基地设立在该地,为全区人大系统和人大代表提供依法履职的平台、调查研究的场所、践行理论的基地,充分发挥以点带面作用。


法治保障 织就生态环境“保护网”

留住绿水青山,法治是最坚实的保障。蔡甸区人大常委会紧扣绿色发展实际,积极围绕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通过现场走访、座谈交流、查阅案卷、听取汇报等方式,依靠法治力量促进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正向叠加,兜牢生态环境保护底线。

在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时,区人大常委会将明察与暗访相结合,暗访和抽查了多个单位和项目,真正形成监督压力;在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执法检查时,创新工作方法,发放调查问卷,深入了解各方面对长江保护工作情况的评价;在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执法检查时,先后召开3次座谈会,邀请省、市人大代表、基层相关单位负责人、污染防治专家等参加座谈,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

监督和支持区人民法院设立“湿地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构建接地气、体系化的生态环境防控网络,建立涉环保案件立审执绿色通道,并积极通过以案普法、法院开放日、庭审直播等方式引导群众参与和监督生态环境资源保护。调研区检察院“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沉湖湿地公益保护基地”运行情况,促进涉林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助力破解林业、湿地生态资源保护治理难题。

蔡甸区人大常委会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的新期待,每到一地,执法检查组都广泛倾听民意、集中民智,确保在依法监督各个环节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群众的声音。


监督问效 共创美好幸福“新生活”

多年来,蔡甸区人大常委会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人大监督工作重点,依法推动全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作出人大贡献。

围绕水生态污染治理,自2014年起连续十年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湖泊保护等方面专项工作报告,精准提出审议意见,促进了污水直排、雨污合流等突出问题的解决,有力推动全区河湖水质改善。推动政府加快编制完成《蔡甸区主要湖泊保护规划》《蔡甸区后官湖保护规划》《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为依法护水提供了依据。在区人大常委会持续跟踪监督和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2020年以来,全区地表国控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为100%,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劣Ⅴ类湖泊、黑臭水体消除任务;持续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建设城镇排水管网共计560公里,污水收集系统进一步完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有力保障人民群众饮上安全水、优质水、放心水。

蔡甸区人大常委会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持续发力,助推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18年的68.1%上升为2022年的89.7%,2022年空气优良率位居全市和全省县域经济一类区县考核第一名。支持政府强力推进“绿盾”行动,全面实施十年禁渔,沉湖湿地退养面积7.8万亩,后官湖退垸(田、渔)还湖面积8600余亩,2022年11月,沉湖国际重要湿地作为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唯一郊外参观现场,吸引全世界目光。大力引导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参与植树造林,开展“村增万树”行动,全区近五年森林蓄积量增加31万余立方米。目前,对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和建设指标,全区所涉35项建设指标均已达到考核要求。

近年来,区人大常委会在开展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专题调研时,收集到群众反映的关于做好山体复绿和矿区修复工作的意见建议,随后组织代表深入现场考察调研,要求政府从“靠山吃山”向“养山富山”转变,持续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2014年以来,相继完成三红矿区、土龙矿区、东山矿区等14处矿区和山体生态修复治理及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涉及治理面积达364公顷,前军山矿区86.4公顷生态环境修复治理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同一片土地,从以前的坑坑洼洼,走路都没有地方下脚,到现在的焕然一新,全被绿色植物覆盖,这改变何止翻天覆地!”一说起矿区变景区的华丽转变,就让守护了这片土地几十年的蔡甸区侏儒山街土龙村村民感慨万分。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子孙万代,事关永续发展。蔡甸区人大常委会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用法治力量保护生态环境,把建设美丽蔡甸转化为全区人民的自觉行动,共同守护美好家园。


0

版权所有: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WHRD.GOV.CN 2023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鄂ICP备13016931号-1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1682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