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议案第2号
武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议案第2号
  • 发布日期:2024-02-29
    来源:武汉人大
  • 字体:
    [ ]

关于优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加快“畅通武汉”建设案


提案人:(149名,按姓名笔画排列)

上官莉娜   马 恒    王 华    王 军    王志芳

王 芳    王 欣    王洪锐    王 彬    王雪春

王 敏    王 滨    亢德芝    孔军豪    邓海龙

邓琍宏    甘红枝    石京桥    卢 放    卢 鹏

史 哲    付志琦    成学荣    吕似竹    朱 芬

朱杰兵    朱建平    朱 燕    任 媛    刘太平

刘百强    刘成奎    刘佳琳    刘思桥    刘晓婷

刘望明    灯 磬    江书剑    阮诗军    孙修文

孙 姝    苏 毅    杨玉存    杨 安    杨驰升

杨良勇    杨 玲    杨雪莲    杨 燕    李卫东

李 进    李志刚(江夏团) 李宗凯    李相友    李剑云

李晟明    李 蓉    李 磊    李 蕾    肖少斌

肖纪芳    肖 林    吴小林    吴 华    吴启兵

吴 惟    吴 琳    邱丹娅    何长才    何建新

余志成    余建平    余逊龙    余 婧    邹 薇

汪拥军    汪 诚    沃闻达    沈 涛    张卫红

张 俊(江汉团) 张 俊(黄陂团) 张翔宇    陈文英    陈克玲

陈明骏    陈定开    陈建新    陈春香    欧阳超

易金莲    罗 平    季 杉    周 飞    周 旭

周厚钬    周 蓓    郑光辉    郑承红    郑 威

郑 健    胡冬梅    胡丽萍    胡利平    南莉君

查雄权    钟子钦    段 凯    姜 涛    洪 波

洪 玲    敖爱国    袁 俊    袁 航    袁惠文

夏学东    钱 刚    钱 静    倪红卫    卿 畅

高 林(青山团) 郭刚艳    黄开明    黄 勇    黄荷婷

黄 峰    梅 林    曹裕江    阎立东    董 伟

董守芝    董 岭    董亭亭    蒋兴锟    程 宇

鲁冬云    童志敏    蔡 艳    蔡崇华    蔡 晴

臧中海    熊传东    熊福英    潘承仕    燕占飞

薛 玮    薄 文    薜爱强    戴丰善


案 由: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超大城市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公共交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方向”指示精神,深入贯彻国家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2018年我市成为首批国家公交都市创建示范城市,2022年成为全国唯一获批交通强国试点的省会城市。目前,我市已实现全域公交一体化,基本形成了以地铁为主体、常规公交为基础、慢行交通和轮渡等为补充的公共交通出行体系,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有力保障了市民出行。

随着公众出行习惯发生深刻变化,城市公共交通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道路拥堵有待改善,部分区域交通环境不佳,换乘衔接不够便捷,路网布局有待优化,服务模式有待创新,政策保障有待加强等。

为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公共交通体系,提高武汉公共交通畅通度,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打造“公交都市升级版”。


解决方案:

一、提高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水平

优化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全面统筹地铁、有轨电车、公交、轮渡等协调发展,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布局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相适应。建立公共交通网络布局协调调整机制,随城市发展及时调整网络布局,调整成果统筹落实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管控。统筹落实城市公共交通用地需求,提升轨道交通站点、公交站点、共享单车投放点有效衔接,提高节约集约水平。完善轨道交通场站和公交场站(站点)配套建设机制,推动轨道交通站点、新建、扩建或者改建城市客运枢纽、大型公共设施、规模居住区等配套公共交通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建设、同步交付使用。推进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突出地铁骨干作用,打造“轨道上的武汉”。完善快速路、主次干路、支路级配和结构合理的城市道路网,实施火车站、景点、商圈等重点部位交通提升工程,实施路网节点改造,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道路,提高道路通达性。推动公交优先设施成环成网,推行公交信号优先,提升公交专用道使用效率。

二、优化公共交通一体化运营网络

打造以常规公交为基础、轨道交通为主体、定制公交为补充、水上公交为特色、慢行交通为延伸的多元交通网络,实现各种公共交通方式有机衔接和“零距离”换乘。加强公交与轨道无缝衔接和纵深服务能力,实现基础设施配套、出行网络整合、运营服务同步,提升整体运营效率。持续推进公交线网优化,大力发展定制公交,丰富线路运营方式,增加特色服务产品供给,更好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逐步推进车辆小型化,实现车辆差异化投放,优化运营调度,提升车辆运营组织的灵活性。进一步提升轮渡服务质量,打造武汉长江上的“名片”。完善慢行交通体系,新建改造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加强共享单车停放秩序管理,完善无障碍设施,打造全龄友好、四季友好的慢行网络。

三、提升公共交通服务管理水平

实施交通堵点精准治理,坚持“突出重点”和“解决痛点”相结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堵点路段,进行科学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一点一策”预案,采取每日分析研判、优化勤务部署、区域交通管控、预约出行停车等综合措施,有效改善拥堵点交通运行状况。提升智慧公交服务水平,汇聚融合“人、车、线、网、站、场”等全要素信息资源,建立城市公共交通多网融合场景。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智能化调度平台,建设完善多功能智能化电子站牌,推广出行服务APP应用,推进定制公交预约平台建设,推动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乘车功能上线。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拓展智能公交应用场景。加强交通安全综合治理,提高交通防灾抗灾和应急救援能力。

四、加大公共交通发展保障力度

健全完善支持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法规政策制度,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公交客运市场监管,健全运营服务规范和考核评价标准。完善公共交通财政投入政策,落实成本规制补贴和发展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公交票价体系和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定制公交、旅游公交、城际公交等新业态市场化定价模式。倡导绿色低碳出行理念,引导文明出行,营造文明交通环境。


承办单位:市人民政府

0

版权所有: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WHRD.GOV.CN 2023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鄂ICP备13016931号-1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1682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