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人大议案启动市人大常委会“答题”时间
新程立序,再启新篇。今年初,武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两件议案,即《关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案》《关于优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加快“畅通武汉”建设案》。听民生心愿、应发展期盼,两件议案凝结着人大代表的心血和汗水,寄托着全市人民群众的希望和期盼。
3月1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议案办理工作方案的报告。会议认为,这两件议案办理目标清晰、路径明确、举措务实,为接下来的议案办理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关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案》
议案阅题
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持续优化政策、强化措施,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各类民营企业为我市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要看到,我市民营经济总量偏小,整体实力还不够强,部分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仍较困难,发展上还存在营商环境不优、市场开放不够、融资难融资贵、服务效能不高等问题。代表们认为,要进一步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提振民营经济预期信心,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推动民营经济在中国式现代化武汉实践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办理目标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实施“七万工程”(万名创客创新创业工程、万家企业升规进限做精工程、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万企供需对接工程、万亿中小企业融资工程、万企赋智数字化转型工程、万名干部助企服务工程),加快培育优质中小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工作目标提出,2024年,新增民营企业10万家,“四上”企业1400家,新增中试平台30家、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0家、专精特新企业500家,中小企业服务站达600个,新增普惠小微贷款700亿元。
工作任务
优化发展环境。打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严格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服,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相关政策体系,全面落实各项水费优惠政策;着力破除招投标隐性壁垒,完善招投标程序监督与公示制度,深化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改革;完善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健全民营企业信用修复制度;构建包容审慎法治环境,杜绝选择性执法和让企业“自证清白”式监管。
强化梯度培育。支持创新创业,发布全市创新创业产业目录、空间载体、政策资源、赛事活动等“四张清单”,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基地-产业园”孵化链条;加快“个转企”,持续壮大市场主体,营造良好创业创新生态;攻关升规进限,完善政策措施,分行业建立“小进规”“小进限”企业培育库,结合入库企业实际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夯实“四上”企业培育底盘;壮大优质中小企业,整体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大力培育独角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营造创新生态。深入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双百双千行动”;推动龙头企业、高校院所面向民营企业开放大型科研仪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试生产线、应用场景、供应链,搭建“武创通”科创服务平台,降低民营创业创新成本,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订单式培养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
加大金融支持。加大信贷供给,扩大中长期贷款发放,鼓励无还本续贷,防止盲目抽贷、压贷、断贷;完善线上首贷服务中心功能,实施中小企业信用培植工程,推广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发展供应链金融。
《关于优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加快“畅通武汉”建设案》
议案阅题
目前,我市已实现全域公交一体化,基本形成了以地铁为主体、常规公交为基础、慢行交通和轮渡等为补充的公共交通出行体系,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有力保障了市民出行。随着公众出行习惯发生深刻变化,城市公共交通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道路拥堵有待改善,部分区域交通环境不佳,换乘衔接不够便捷,路网布局有待优化,服务模式有待创新,政策保障有待加强等。代表们建议,要提高武汉公共交通畅通度,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打造“公交都市升级版”,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公共交通体系。
办理目标
聚焦城市公共交通领域,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数字化、绿色化建设,构建适合城市自身特点的可持续公共交通体系,更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工作目标提出,2024年,治理拥堵路口18处、拥堵路段23处,建成骨干道路10条、微循环路100条,开通前川线二期等轨道交通3条,优化微循环和定制公交60条,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100米范围内公交站点覆盖率达97%。
工作任务
提高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水平。优化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全面统筹地铁、有轨电车、公交、轮渡等协调发展,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布局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相适应;统筹落实城市公共交通用地需求,提升轨道交通站点、公交站点、共享单车投放点有效衔接,提高节约集约水平。
优化公共交通一体化运营网络。打造以常规公交为基础、轨道交通为主体、定制公交为补充、水上公交为特色、慢行交通为延伸的多元交通网络,实现各种公共交通方式有机衔接和“零距离”换乘;持续推进公交线网优化,大力发展定制公交,丰富线路运营方式,增加特色服务产品供给,更好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
提升公共交通服务管理水平。实施交通堵点精准治理,坚持“突出重点”和“解决痛点”相结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堵点路段,进行科学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一点一策”预案,采取每日分析研判、优化勤务部署、区域交通管控、预约出行停车等综合措施,有效改善拥堵点交通运行情况;提升智慧公交服务水平,汇聚融合“人、车、线、网、站、场”等全要素信息资源,建立城市公共交通多网融合场景。
加大公共交通发展保障力度。健全完善支持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法规政策制度,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公共交通财政投入政策,落实成本规制补贴和发展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公交票价体系和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定制公交、旅游公交、城际公交等新业态市场化定价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