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专题询问摘录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赛道、新领域、新机遇,也是武汉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9月13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举行“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专题询问。
会上,15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3位市人大代表围绕加快推进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升级、加快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加快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等五个方面,直奔主题、接连发问。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经开区、东湖高新区、临空港开发区的负责人实事求是、认真回答。
专题询问现场,一个又一个“辣味十足”的问题叩响了“人大之问”的监督强音。有哪些精彩的问与答?请看——
加快推进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龙良文提问:如何在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中提质增效?
市经信局应询回答:在网络建设方面,开展“网络空间共进行动”和“5G提质升格行动”。
在算力存储方面,推进高性能计算,高质量高水平建好华中地区首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算力平台;加强算力统筹,整体谋划算力园区以及公共算力服务平台;提升算力服务水平;推进算网融合发展。
谭刚毅委员提问:将如何履行好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统筹推进城市信息模型平台、“一标三实”以及数据资源管理系统等工作任务的落实?
市城建局应询回答:在建设方面,进一步做强平台,完成建成区CIM精模建设,实现“一标三实”甚至“一标多实”,逐步实现数据全覆盖,夯实全市域城市公共数据底座。
在管理方面,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安全标准规范,完善运维管理和安全防护体系,确保数据高效、安全运行。
在应用方面,进一步做好系统对接,加快推动各部门、各区相关系统与CIM平台对接,实现横向、纵向打通,在全市推广应用。
李江颖代表提问: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我市软件产业做大做强,擦亮武汉“中国软件名城”这张国家级名片?
市经信局应询回答:统筹谋划,扎实推进。目前已经明确了年度目标,建立了月度通报和季度专题会调度机制,推进加快建设武汉中国软件名城各项工作能够取得实效。
突出特色,筑造名城。推进自主创新与开源创新,做大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优势产业集群,推动软件新兴领域规模化发展。
育大引强,培植名企。建立重点企业服务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软件“名企”竞争力。
深化创新,打造名品。持续组织软件首版次产品认定,举办细分领域供需对接活动。
优化布局,创建名园。以武汉软件新城、国家网安基地为核心,打造江南、江北两个主要聚集区,争创1-2个中国软件名园。
加快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光菊提问:将采取什么措施使更多中小企业享受到数字技术红利?
市经信局应询回答: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切实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
加强培训推广,解决中小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问题。
实施“5151”人才培育工程,培育50名行业数字化转型专家,100名企业一把手,500家企业数字化转型专员,10000名数字技术人才。
樊志宏委员提问:经开区将如何推动汽车产业与数字经济加快融合发展?
经开区管委会应询回答:聚焦车规级芯片,从今年开始每年设计并推出一款大算力7纳米智能座舱芯片,争取用三年时间在总量上实现较大增长。
聚焦软件定义汽车,计划建设1平方公里的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推进汽车软件集聚,布局横跨手机和汽车的新型操作系统平台。
聚焦5G+工业互联网,争创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
聚焦新能源技术,布局全固态电池技术,助力打造全国氢能产业示范核心区。
黄兆义委员提问:在加强智慧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数字农业应用示范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市农业农村局应询回答:在生产领域,加快扩展数字农业场景应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在流通领域,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实现农村电商全覆盖,提升农产品供给水平和能力。
在管理领域,加快提升数字农业管理服务效能,构建长江禁渔“天网工程”空天地一体化监管执法格局,优化“三资”监管平台,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应用,推进耕地保护监管平台建设。
在服务领域,加快构建全市农业数据一张网,用数字化手段为现代都市农业搭建金融服务桥梁,实现农村资源资本化。
程宏刚委员提问: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市数字金融产业?
市地方金融局应询回答:做优主体,每年至少要引进2家数字金融头部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引领,以大带小、以点带面,促进数字金融产业特色化和集群化发展。
做优平台,把“汉融通”线上融资服务平台升级为全市综合金融服务智慧大脑,运用大数据模型为小微、科创企业精准“画像”,提升适配性。
做优生态,将数字金融纳入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一揽子政策,协调在汉金融机构大力支持“965”产业体系中的数字化转型项目,拓展数字金融应用场景。
李蕾委员提问:未来将如何加快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做大总量、做优质量,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市发改委应询回答:抓统筹,目前已经制定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1+12”工作方案,探索开展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试点,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等。
抓主体,做好“总量”和“培育”两个方面工作,压实各区、各部门责任,推动服务业企业进规进限,加快引进一批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培育一批本地优秀线上企业和平台。
抓载体,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努力打造10个生产型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和10个生活型服务业创新先行区。
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升级——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树华提问: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开辟我市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市科技局应询回答:打造新机构,打造“以用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从研发攻关、中试熟化、应用推广方面打好政策组合拳,加快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用好新基建,支持双中心建设运营,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低成本算力服务。
攻关新技术,支持我市创新主体积极承担国家、省市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力争突破更多核心技术。
开放新场景,协调相关单位,持续开放智能网联汽车、区块链、量子通信等领域的场景,推动我市创新产品能够转化应用。
魏静委员提问:在强化产业链招商、推动数字产业集群化发展方面有什么举措?
市商务局应询回答:强优势,充分发挥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及“中国软件名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圈国内领先等优势,推动一批重点项目。
补短板,瞄准关键设备、系统集成、车规级芯片等领域,招引一批头部企业,锻造未来产业底板。
优举措,推动高层互访,搭建招商平台,聚焦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策划举办数字经济招商活动,借助国家级大会平台开展产业链招商,形成招商合力,推动建立应用场景供需对接协同招商长效机制。
刘成奎委员提问:如何通过政府引导基金支持数字经济发展?
市财政局应询回答:强化“政府产业基金+国资母基金”联动,在数字经济领域内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方向上,进一步加大投资布局力度。一是在智能制造领域,聚焦支持生产系统、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发展,支持培育壮大一批科创企业。二是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围绕车联网、图像识别等方面加大投资。三是在智慧城市领域,重点围绕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医疗进行投资布局,推进我市数字化城市治理“一标三实”建设。
杨安委员提问:东湖高新区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提高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度,培育更多领军企业、龙头企业?
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应询回答:在产业载体建设上加速提力。打造以未来科技城为创新核、以光谷中心城为支撑极的数字经济产业布局。同时,打造一批特色园区、主题楼宇。
在高端人才培养上创新举措。加快制定数字经济“高精尖缺”人才目录,推动“3551光谷人才计划”向数字经济领域倾斜,鼓励领军企业设置首席数字官等,为产业集聚提供充沛的人才储备。
在龙头企业引进上提质增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好“产业+项目+基建+场景”组合拳,加大数字经济领域招商引资力度。
在创新平台建设上持续用力。大力支持龙头企业新建一批数字经济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
加快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库成提问:当前,数据壁垒、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如何有效提升群众和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市政务服务大数据局应询回答:加强统筹工作。以效果为导向,协调相关部门,优化场景设计,特别是要深化跨部门合作,加快推进一批跨部门跨系统场景应用,提升群众获得感。
加强基础支撑能力。不断加强大数据能力平台建设,加快武汉政务的推广运用。
加强系统对接。以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建设为契机,逐个系统攻关,努力打破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支撑各个部门打造更多受市民欢迎的超级应用场景。
王康代表提问:临空港开发区将如何快速打造网络安全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和产业高地?
临空港开发区管委会应询回答:在营造产业生态方面,围绕产业平台开展工作,开展精准招商。围绕前沿领域,引进产业链链主企业。梯度引进优质企业,布局构建全产业链生态系统。
在提升功能配套方面,完善公共配套服务,加快网安基地企业服务中心建设。超前布局新基建,全速推进智乱中心超算中心建设,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速公路。
在强化人才培育方面,创建一流网安学院,进一步完善网安培训体系,推动校企协同育人。
加快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新垓提问:近年来,市政府先后出台支持数字经济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这些政策落实得怎么样?效果如何?
市经信局应询回答:总体来看,我市出台的政策措施是较为及时、有力和有效的。当前数字经济也在不断发展,政策需求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不断适应新形势,对政策进行调整优化。
下一步,准备出台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同时将结合数字经济发展新形势,不断完善政策体系,让政策更好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
邹薇委员提问: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加快推动市属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
市政府国资委应询回答:用好国资监管职能,强化规划引领、考核激励、工作保障,优化资本布局。
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强数字赋能传统产业,搭建数字基础设施平台,推进生产运营数字化。
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智慧城市应用场景,打造智慧交通、文旅应用场景。
李鸣代表提问:将如何采取符合数字经济特点的监管模式,促进武汉市数字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市市场监管局应询回答:以严守安全为底线,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留足空间。
严格落实竞争政策,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对利用数字技术恶意实施违法行为、损害消费者权益、虚假宣传等行为严格执法。
创新监管方式方法,推进“双随机+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深入实施部门联合监管,运用新技术,加强全网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
推动企业合规管理,搭建顺畅高效的政企协作、互动交流平台,督促企业健全合规风险动态管理机制,确保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保持一致。
项明武委员提问:如何评价我市数字经济现状,对今后进一步发展将提出哪些建议?
市统计局应询回答:近年来武汉市数字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但与数字经济发达城市相比,我市总体规模偏低,产业链覆盖还不太完整,区域分布不合理,规模领军企业比较少。为此,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
围绕“一硬一软”重点领域,做大做强优势行业和领军企业,以“光芯屏端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硬件制造业和以“网智云”为代表的软件信息服务业。围绕建设具有全国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加速营造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围绕数字经济发展,多维度开展统计监测分析,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统计支撑。
市政府副市长汪元程总体回应:
就此次专题询问中大家提出的问题,市政府将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整改落实。狠抓思想认识,进一步凝聚发展合力;狠抓问题整改,进一步提升工作实效;狠抓工作落实,进一步打造发展高地。同时,将以专题询问为契机,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风貌,更扎实的工作作风,全力打造数字经济一线城市,为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