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专题询问发出监督强音 助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
让专题询问发出监督强音 助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
  • 发布日期:2023-09-27
    来源:长江日报
  • 字体:
    [ ]

——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专题询问纪实


9月13日,武汉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就“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举行专题询问。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武汉市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积极落实国家、省有关数字经济战略部署,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大力推进数字新基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字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开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专题询问,是市人大常委会今年的一项重点监督工作。9月13日,武汉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就“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举行专题询问。围绕加快推进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升级、加快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加快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等5个方面,市人大常委会5位副主任、10位委员及3位市人大代表开门见山,向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武汉经开区、东湖高新区、武汉临空港开发区的负责人接连发问。

“如何使更多中小企业享受到数字技术红利?”“怎样有效解决数据壁垒问题,提高市场主体的获得感?”“支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政策落实情况如何?”……持续近2个小时的专题询问,询问人直奔主题,问出了“辣味”和压力;应询人坦诚回应,答出了责任与担当。一问一答间,叩响了新时代“人大之问”的监督强音。现在,让我们重回专题询问现场——


■ 关注一

加快推进 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询问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谭刚毅

近期,省委专题研究部署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工作,我市作为试点城市,提出了“2024年力争将武汉打造为数字基础设施标杆城市”的目标。下一步,将如何履行好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统筹推进城市信息模型平台、“一标三实”、数据资源管理系统等工作任务的落实?

应询人:市城建局负责人

目前,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一步将以任务清单、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三张清单为抓手,聚焦“建、管、用”三个方面,加强统筹调度,有序高效推进各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做强平台,完成建成区CIM精模建设,实现“一标三实”甚至是“一标多实”,逐步实现数据全覆盖。二是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安全标准规范,完善运维管理和安全防护体系。三是进一步做好应用系统对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案例,加快推动各部门、各区相关系统与CIM平台对接,实现横向、纵向打通,在全市推广应用。

询问人:市人大代表 李江颖

软件是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支撑。去年我市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速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但收入规模的差距还很明显。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我市软件产业做大做强,培育优势特色领域,擦亮武汉“中国软件名城”这张国家级名片?

应询人:市经信局负责人

为提升我市软件产业规模和水平,将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统筹谋划,扎实推进。出台加快建设武汉“中国软件名城”专项方案,对重点工作实行清单化管理。二是突出特色,筑造名城。推进自主创新与开源创新,做大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优势产业集群,推动软件新兴领域规模化发展。三是育大引强,培植名企。建立重点企业服务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软件“名企”的竞争力。四是深化创新,打造名品。持续组织软件首版次产品认定,举办细分领域供需对接活动。五是优化布局,创建名园。以武汉软件新城、国家网安基地为核心,打造江南、江北两个主要聚集区,争创1—2个中国软件名园。


■ 关注二

加快促进 产业数字化转型

询问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樊志宏

武汉经开区作为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承载着一系列国家级试点示范功能,将如何推动汽车产业与数字经济加速融合发展?

应询人:武汉经开区管委会负责人

作为“中国车谷”,武汉经开区全力推动汽车产业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首先是对汽车进行再认识:汽车是一个移动智能终端、新型储能单元和数字生活空间,是一个融入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创新的产品。下一步,一是加快车规级芯片产业发展,促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高水平建设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出台“软件十条”专项政策,布局横跨消费电子和汽车的操作系统。三是在获批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争创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四是布局全固态电池技术,助力打造全国氢能产业示范核心区。

询问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黄兆义

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战略部署。目前,我市数字赋能农业发展的典型示范项目还不多,下一步在加强智慧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数字农业应用示范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应询人: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

近年来,我局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驱动引领作用,着力推进全市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下一步,主要采取四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快扩展数字农业场景应用,积极推进农业种植、养殖、加工的智能化改造。二是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构建农村寄递物流服务体系,推进冷链仓储建设。三是加快提升数字农业管理服务效能,构建长江禁渔“天网工程”空天地一体化监管执法格局,优化“三资”监管平台,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应用,推进耕地保护监管平台建设。四是加快构建全市农业数据一张网,统筹市级涉农资金向数字农业领域倾斜,更好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城市菜篮子供给。

询问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程宏刚

数字金融既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数字经济发展服务。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市数字金融产业?

应询人:市地方金融局负责人

主要采取三个方面措施:一是做优主体。通过在汉数字金融龙头企业引领,在金融机构管理服务、信用体系建设、消费金融发展的数字化方面加快突破,促进全市数字金融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二是做优平台。将“汉融通”平台升级为全市综合金融服务的智慧大脑,运用大数据模型为小微、科创企业精准“画像”,提升适配性。三是做优生态。将数字金融纳入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一揽子政策,协调在汉金融机构大力支持“965”产业体系中的数字化转型项目,拓展数字金融应用场景。

询问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李蕾

数字化转型在推动服务业疫后重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将如何加快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做大总量、做优质量,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应询人:市发改委负责人

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抓统筹。研究制定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1+12”工作方案,探索开展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试点,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等。二是抓主体。做好“总量”和“培育”两个方面工作,压实各区、各部门责任,推动服务业企业进规进限,加快引进一批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培育一批本地优秀线上企业和平台。三是抓载体。积极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努力打造10个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和10个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先行区。


■ 关注三

加快推动 数字产业化升级

询问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魏静

产业链配套水平是决定产业生态的重要因素。总体来看,我市数字经济产业的本地配套率还有待提高。在强化产业链招商,推动数字产业链条式、集群化发展方面,有些什么办法和措施?

应询人:市商务局负责人

继续强化产业链招商,重点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强优势。充分发挥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中国软件名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圈国内领先等优势,推动一批重点项目。二是补短板。瞄准关键设备、系统集成、车规级芯片等领域,招引一批头部企业,锻造未来产业底板。三是优举措。推动高层互访,搭建招商平台,聚焦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策划举办数字经济招商活动,借助国家级大会平台开展产业链招商,形成招商合力,推动建立应用场景供需对接协同招商长效机制。

询问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刘成奎

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府资金的财力保障,特别是政府引导基金在推动数字经济突破性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通过政府引导基金支持数字经济发展?

应询人:市财政局负责人

为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努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的部署要求,我们积极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引导放大作用,一手“抓龙头”招引头部企业落户武汉,一手“抓源头”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基金集群,支持数字经济领域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下一步,将强化“政府产业基金+国资母基金”联动,在数字经济领域内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方向上,进一步加大投资布局力度。一是在智能制造领域,聚焦支持生产系统、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发展,支持培育壮大一批科创企业。二是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围绕车联网、图像识别等方面加大投资。三是在智慧城市领域,重点围绕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医疗进行投资布局,推进我市数字化城市治理“一标三实”建设。

询问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杨安

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行业带动力的领军企业、龙头企业不够多,是我市数字经济发展的短板。东湖高新区作为我市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高地,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提高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度,培育更多的领军企业、龙头企业?

应询人:东湖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

东湖高新区将聚全区之力,切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抓好产业载体建设工作。打造以未来科技城为创新核、以光谷中心城为支撑极的数字经济产业布局。同时,打造一批特色园区、主题楼宇。二是抓好尖端人才引进工作。制定数字经济“高精尖缺”人才目录,推动“3551光谷人才计划”向数字经济领域倾斜,鼓励领军企业设置首席数字官等。三是抓好龙头企业引育工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好“产业+项目+基建+场景”组合拳,加大数字经济领域招商引资力度。四是抓好创新平台建设工作。大力支持龙头企业新建一批数字经济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


■ 关注四

加快提升 数字化治理能力

询问人:市人大代表 王康

网络安全关系国家安全。武汉临空港开发区作为我国唯一的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将如何加快打造网络安全的人才高地、创新高地、产业高地?

应询人:武汉临空港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

围绕打造“三个高地”,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以产业集聚为目标,把产业链蓝图变为“施工图、实景画”。充分发挥“龙头”“链主”企业的“虹吸效应”,引进培育上下游“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大力发展网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二是以发挥效用为先导,助力科创平台实体化运作、市场化运营。把推动平台运营作为重点,开展前沿领域创新研究,输出行业权威标准。三是以企业感受为标准,推动功能配套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精益求精。加快建设网安基地企业服务中心,协同解决用地、建设、资金、招商、服务等问题,拓宽网安基地发展空间。四是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形成“近者悦、远者来”的引才格局。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打造产教融合的示范工程,完善网安培训体系,广泛开展网络安全岗位能力培训、执业资格认定等工作,优化人才政策和工作生活环境。


■ 关注五

加快优化 数字经济发展环境

询问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邹薇

《武汉市进一步深化市属国资国企改革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聚焦“三高地、两基地”重大战略,发挥国资国企在建设全国数字经济高地中的重要作用。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快推动市属国企数字化转型?

应询人:市政府国资委负责人

主要采取三个方面举措:一是用好国资监管职能,强化规划引领、考核激励、工作保障,优化资本布局。二是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强数字赋能传统产业,搭建数字基础设施平台,推进生产运营数字化。三是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智慧城市应用场景,打造智慧交通、文旅应用场景。

下一步,将紧密围绕城市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围绕产业链主要环节打造一批数字经济场景和示范典型。

询问人:市人大代表 李鸣

数字经济领域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国务院近期提出,“要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秉持包容审慎监管态度,提高常态化监管水平特别是增强监管的可预期性”。武汉未来将如何采取符合新经济特点的监管模式,促进数字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应询人: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

为促进数字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我们将统筹监管执法的时度效、法理情,坚持保障安全和激励创新两手抓、两手硬,以既有力度、更有温度的市场监管,使数字经济在安全的轨道中健康发展。

一是坚持包容审慎监管,以严守安全为底线,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留足空间。二是严格落实竞争政策,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对利用数字技术恶意实施违法行为、损害消费者权益、虚假宣传等行为严格执法。三是创新监管方式方法,推进“双随机+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深入实施部门联合监管,运用新技术,加强全网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四是推动企业合规管理,搭建顺畅高效的政企协作、互动交流平台,督促企业健全合规风险动态管理机制,确保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保持一致。

询问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项明武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是数字经济统计监测的主要指标。市统计局作为开展数字经济统计调查和监测分析的职能部门,对我市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如何评价?有什么建议?

应询人:市统计局负责人

近年来,我市数字经济保持较好发展势头,但与数字经济发达的城市相比,还存在短板弱项。为此,建议:一是围绕“一硬一软”重点领域,做大做强优势行业和领军企业,以“光芯屏端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硬件制造业和以“网智云”为代表的软件信息服务业。二是围绕建设具有全国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加速营造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开展技术攻关,健全完善相关政策。三是围绕数字经济多维度开展统计监测分析,为我市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统计支撑。


0

版权所有: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WHRD.GOV.CN 2023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鄂ICP备13016931号-1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1682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