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8月3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民健身工作情况的报告。
“社区趣味运动会,武汉羽毛球、篮球、足球、乒乓球超级联赛、市直机关职工乒羽网球赛等活动,吸引了百万人次的群众参与”“每年暑期选定40家游泳场所,为中小学生提供20天免费暑期游泳服务,‘十三五’期间,共接待中小学生参加游泳活动达150万人次”
……
这些内容出现在市政府关于全民健身工作情况的报告中。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充分肯定全民健身工作取得的成果,同时强调要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群众身边工程”,将群众的“身边事”视为“要紧事”,充分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市举办了武汉马拉松、武汉网球公开赛、世界体育舞蹈大奖赛等100多项次高水平体育赛事; “跑汉马”“看武网”成为城市生活新时尚;7·16国际渡江节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公开水域影响最大、规格最高、参与人数最多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武汉渡江节走向全国……通过举办身边的赛事,满足了武汉市民的多样化观赛需求,也点燃了市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激情。
武汉市民身边的场地逐渐扩大延伸,很好地解决了“去哪儿健身”的问题。借武汉军运会东风,全市体育场地由22000个增加至33678个,体育场地总面积从1460.24万平方米增加至2673.9万平方米。武汉体育中心、光谷国际网球中心、塔子湖全民健身中心、五环体育中心鼎立三镇。武汉市民“12分钟健身圈”日趋完善。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市民群众对全民健身的需求实现了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更盼望政府对全民健身实施科学指导。
曹竹委员认为,市政府有关部门围绕全民健身、服务武汉市民,充分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了在认识和行动上的高度自觉。同时,指导服务要注重层次性。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由“能健身”到“会健身”,这个过程中就必然需要服务指导,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不同的指导服务。
当前,全民健身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武汉如何展现新作为?
会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在行动上,要立足落实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将全民健身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力以赴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还提出了具体要求:
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体育法》和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全民健身事业的领导,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确保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实施。
要加快体育公共设施建设。优化全民健身设施场地布局,以“两江四岸”和“东湖绿心”建设为主要着力点,不断完善城市健身休闲运动带建设。
要加大体育赛事活动供给。每年举办市区两级全民健身运动会、社区趣味运动会和年度青少年运动会等。同时发挥各级各类体育协会主体作用,全市开展各级各类健身活动达6000场次。完善区域赛事、顶级赛事联办机制,推动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参与全民健身。
在审议中,委员们还指出,目前全民健身已然成为生活新风尚,这不仅意味着群众体育的大发展,更代表我国人民身体素养、收入水平、公共服务供给、产业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等全方位的提高。政府要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期待的内在要求。
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委员们在审议中纷纷表示,要保障全民健身事业更全面更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多措并举,多向发力,才能确保开创全民健身事业的新局面。
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下一步,武汉要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各项事业融合发展,要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水平;要建立市、区两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探索在有条件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布局国民体质监测站,建立市民体质监测健康档案并形成分析体系;要持续开展“全民健身科学大讲堂”进机关、进社区、进村庄、进学校、进企业活动,鼓励线上开办居家健身课程。
“加强教体融合,工作开展要提速。现在从四年级开始游泳课程,建议以后要往下降,从三年级、二年级、一年级开始,做到全覆盖。”程宏刚委员指出,“吸引社会组织参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加大向市民提供免费、低偿服务公共体育服务的力度,也就是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让老百姓能够更满意,使他们的幸福感、归属感更强烈。”
会议还要求,要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恢复市区两级体育总会,完善以体育总会为枢纽,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为支撑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助力营造爱健身、爱运动的良好社会氛围,将我市全民健身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市人大常委会将以民为本,加强监督,让全民健身成为广大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返回顶部